健康长寿幸福快乐-人体科学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首页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摄光点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人体特殊现象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思维研究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健康人生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探索发现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唯象照片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人体科学 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关于我们
首页 摄光点 人体特殊现象 思维研究 健康人生 探索发现 唯象照片 人体科学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网>>人体科学>>人体科学大家谈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之(六)
 
 

赵伟民

哲学与人体科学

对每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世界都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内在,另一部分是外在。两者首先是在对立中存在的,这很明显地体现在统一的自我之上,“ 我”就是“我”,不管外在世界怎样变化,也不管这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曲折,“我”的思想和趣味怎样变化,“我”仍旧是过去的“我”。显然,这个自我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出现的,而是以组成自我的各个部分协同一致对外在世界的反抗中保持的。没有内在的统一,没有外在世界这个内在各个部分共同反抗的目标,自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意识就是这个内在统一自我的集中体现。

人是在与外在世界对立中存在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使我们很容易地认识到,在每一个人的意识中都有一种顽固的否定对立面――外在世界的倾向。有了这种倾向,人就会不自觉地放大自我,甚至将自我凌驾在一切外在事物之上,“非物质的灵魂”就是这种倾向的集中产物。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灵魂活动是人类独有的,它是超越于一切可感觉的事物之上的,于是人的尊严无形中就鼓了起来。

不管人怎样喜欢伪装自己,但在实质上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苦难的存在,显然,这种苦难正是由于人与外在世界的对立所产生的,真正的哲学也就产生于这种苦难之中,它的存在也就是为了解决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人摆脱这些苦难。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解决人与外在世界的矛盾问题,思维与存在、肉体与灵魂、物质与意识等等都不过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变体。

作为一种痛苦的存在,每一个人都会寻找许多办法来摆脱这种痛苦。但总的来说,这些办法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倾向于从外部反抗使自身受苦的客观自然或社会的原因,即坚决地抵抗不幸,就总体而言,这曾经是主动型的英雄式的西方文明之路;另一类则是倾向于从内部阻止一切可能承受的不幸与痛苦,它的理由是,外在世界的力量比内在自我要大得多,因此,只有顺应外在世界变化、消除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自己的痛苦。可以说,整个东方文明就建立在这种处处自律的道德体系之上。

与西方文明之路对应,西方人习惯于用主客两分的方法来认识自然,但这样一来,外在世界的活力顿失,而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却显著上升,结果生命成了生物的代名词,而意识则成了人之所以区别于生物的标志。尽管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了人、生物与外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但总的来说,由于科学只相信实证的观察,而拒绝哲学这些“仅仅是可能的知识”,因此,科学始终不承认自然界在本质上的连续性和不对称性,结果本不存在的生命问题成了科学上最大的难题,物质这些本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存在也被机械地定义为死寂的砖块,而意识这个内在统一的表现更被认为是超越物质之上的存在。

许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说过,人类只要认识了自己,也就同时认识了自然。因为这些哲学家都从外在世界物质的普遍转化中和内在与外在的关系中认识到自然界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从直觉上告诉他们,人无疑和一切存在物一样,都是由同样的物质所组成,也由同样的规律所支配,如果我们能够反省自已,认识到自己存在与发展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规律来理解万物的存在。事实上正是这样,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先哲们正是从自身的苦难领悟出万物的苦难,从自身的生命力领悟出万物的生命力,正是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中国才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毫无疑问,世界上哲学的流派是多种多样的,但认识自我始终被认为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而且在种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显然,认识自我与认识外在世界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认识的不仅仅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而且包含了自然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从此也不难看出,古代的哲学家们为什么把认识自我作为认识外在一切的立足点,现代科学抛弃了了哲学这种认识自然更锐利的武器,无疑说明了它走向畸形的根源。

的确,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前,人还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局部的人是服从于整体的自然的,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的宗教统治,提出了打倒统治人的一切的口号,由于这种口号非常迎合普通人的虚荣心,致使它在人们思想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继而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特别是在科学帮助人类成功地“征服”周围的自然界以后,自然规律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就越来越模糊了,而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却越来越“明确”了,这就是人要取代原来宗教中上帝的位置,来统治自然界的一切。尽管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了自然界的统一性,但“以人为自然中心”的时髦思想却成为一种非常顽固的信仰,误导着科学家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一步步地走入歧途。特别是在二十世纪,量子力学的成功使不少科学家相信,自然是不存在什么必然因果性的,它不过是一头反复无常的怪兽。事实上,这种奇思怪想不仅与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而且与最基本的科学原则相冲突。

显然,科学之所以误入歧途,哲学之所以发展滞后,都与人对自身的错误认识有极大的关系。在自然界,人显然只是物质世界无限小的一部分,而且也只是物质世界的后来者,它之所以要不断试图凌驾在大自然之上,原因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在与外在世界对立中存在的,它的本性就是扩张、反抗,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但略有些哲学头脑的科学家都知道,在局部的人与无限广大的外在世界的对立中,人的力量毕竟是极为渺小的,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建立在不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成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之上。没有这种潜在的与自然的和谐,人是不可能存在与发展的。

意识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产物,这里的对立说明了人是一个整体,它是在组成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协同一致地对外在世界的反抗中统一起来的,没有这个共同反抗的目标,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秩序的整体的;这里的统一说明了局部的人与整体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局部的人只有顺应整体的意志并自觉地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够存在与发展。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中,意识表达了整体共同反抗的欲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无形的一种顺应,它在人体中的表现则是一种按照整体意志对外在世界变化的物质反应。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因此,它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自然他的理论在许多方面也避免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最明显的就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这里物质尽管被抽象为整个物质世界整体,但这个整体仍被理解为死寂的存在,而意识尽管道出了它的反作用,但它仍被理解为一种非物质性的东西,如此一来,物质决定意识这样一个整体决定局部的关系被抽象化了,同样,作为整体意志的一种代表――意识对局部(包括人体的某些外延)的决定作用也被误解为一种神秘主义的陷阱。

恩格斯曾经说过,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的确,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就是相信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这里同样包括意识现象),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的。因此,任何一个信仰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或科学家都应当相信一个必然性规律的存在,是这个规律决定了大自然的一切变化,并努力将一切现象用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描述出来,尽管这些在不断变化中的物质是不可观察的,但有了哲学这个强有力的武器,这种机制是最终能够被认识的。

目前,西方科学在人类认识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这些知识仅仅是一些对可观察物体的归纳与分类,它数量上的迅速增长并没有显著增加我们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客观认识,相反,我们的这些认识与过去相比却越来越迷惘。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哲学是科学上提出一切原理的源泉,由于科学家们受时髦哲学的诱导,他们在理解仪器观察不到的现象时便倾向于否定必然性的存在,甚至否定不可观察的连续物质的存在,这样一来,任何现象都不得不依赖于神秘主义解释,因为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被他们否定了,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这些经典的力学现象至今仍得不到科学的理解。

在表面上,人体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于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的出现才开始的,但实质上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认识外在世界来认识人类自身,但由于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基本原理的探索,结果人们关于分类的知识已经越来越丰富,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却越来越倒退,这种矛盾的激化必然会使人们重视反思西方科学发展的道路,重新认识自己。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所谓的开放就是指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不仅存在着物质交换,而且还存在着能量交换。物质交换一般指食物、药物、空气等有形的东西,而能量交换则是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一种无形的相互作用,物质交换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的观察和试验来定量分析,但能量交换则是现有的精密仪器所观察不到的,如果不承认它的存在显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陷阱,如果承认它的存在就必须使人们理性地认识到这些作用是如何产生的,显然,这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才能够达到。同样,作为一个巨系统,各层次之间是普遍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联系仍旧是现有的手段难以观察的,承认连续物质基础的存在,并通过这种基础的规律运动客观地认识这些联系是人体科学突破的一个基础,显然,这仍需要哲学这个武器的帮助。由此可见,哲学在人体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体科学所引起的整个科学的大变革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对人类自身的反省,就没有真正的哲学,没有哲学的支持,人体科学的突破就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章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之(一)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之(二)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之(三)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之(四)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之(五)
 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之(七)
   

Copyright 2008-2012 HLC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webmaster.hlch@gmail.com

欢迎转载或引用本网所载内容,但请保持内容完整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