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http://www.cyol.net 2009-01-13
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在武侠小说中,“点穴”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门功夫,如果哪位大侠不会点穴,那还叫什么大侠啊?但是,这种点穴的经络就真的存在么?我们还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不知道多少人,怀疑不存在的要否定,相信存在的要努力去证明。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还有个影响世界的经络发现故事:当时,朝鲜有一个名为金凤汉的科学家,宣称找到了经络,并将之命名为“凤汉管”。这个发现轰动了世界医学界,也引发了各国对经络研究的兴趣,日本随即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进行经络的研究,扬言在15年内解开经络之谜。当然,视中医为祖先遗产的中国也很紧张地组织了大批科学家到朝鲜去实地学习,并加紧研究。
接下来的几年,全球科学家不断要求朝鲜公布研究成果,朝鲜却始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最终,金凤汉由于拿不出具体的证据而跳楼自杀,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这件事之后,使得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非常尴尬,许多人放弃了研究,更有一些偏激的人干脆直接否定了经络的存在,把经络看成是迷信的一部分。
此时的中国医界分成了两派:一派人认为没有经络只有穴位,否则不能解释针刺麻醉的现象;另一派人还是坚持经络的存在,但是拿不出具体的证据,这些讨论也就越来越低调。
经络研究的转机是从1972年开始的。这话还得从尼克松说起,还正是这位外国总统帮了中国不大不小的一个忙,促使了经络研究工作的进展。
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陪同他参观了中国的“针刺麻醉”。
当时,尼克松看到的场景是这样的: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地捻入病人的手部,然后接通电流就可以起到麻醉病人的作用,医生就能够给病人做甲状腺切除手术。而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病人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现。这个手术现场震惊了美国总统,面对神奇的中医,尼克松大惑不解。现场医生告诉他,那是因为银针扎在“合谷穴” 上,循经感传到头颈部位,可以起到麻醉作用。“针刺麻醉”已经用于甲状腺切除术和拔牙等几十类手术中,而针灸麻醉在中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和应用。
尼克松从没有听说过经络,于是他便问那位医生:“什么是经络?它有什么功能和特点?”那位医生和他的同事面面相觑,却无法准确地回答尼克松的问题。周总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表情凝重,心里压着一块大石头。
在尼克松访华结束后不久,周总理就迅速召集在京的医学院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尼克松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周总理向与会的专家们庄重地提出要求:一定要尽快将经络的实质搞清楚,中医的经络理论,不要墙内开花墙外结果。此后,国家科委(后来改为科技部)将“经络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组织大量的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当时也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开始了对经络的研究。1976年,首次发现了人类存在隐性循经感传线(被国际公认称为LPSC线)。这是人类第一次揭示了人体体表普遍(人群中95%以上)存在14条和古典经脉线相吻合的、连续而均一的、能够重复而确切定位的、高度敏感的线,其宽度仅为1~3毫米,而且位置稳定不变。
1987年9月下旬,我应英国针灸学会的邀请,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报告会。会上,我用录像带和幻灯片等大量的图像资料,用英语对在座专家学者作了关于经络客观存在的长达3个多小时的经络学术报告,与会的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很惊异并表示赞同。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校长李约瑟博士兴奋地说:“我曾预言,经络之谜,终将由中国人自己解开,有幸言中,实是我余生之幸!”
过去,人们一直以“经络看不见、摸不着”的理由来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我通过三种科学方法: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法、皮肤电阻抗测法和叩击声音探测法,终于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
1.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法(经络的循经敏感特性)——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
我们使用的测试方法是在受试者的古典经脉线的井穴上放置一个小电极——刺激电极,再把另一个大电极放在对侧腿的脚踝部。通脉冲电(电流很弱)后,受试者在井穴处就会有麻的感觉。这时用尖头的小橡皮锤在受试者的皮肤上沿古典经脉垂直方向叩击,当受试者有酸、麻、胀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有时还会上下“窜动”,说明这是一个高敏感点。于是,我们就用红笔做上标记,然后再寻找下一个敏感点。如此反复实验,当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后,我们发现,它正好与古典经络图上经络的分布相符合。这条敏感线被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条线在98%的人身上都能被测定出来。
2.皮肤电阻抗测试法(经络的低电阻特性)——循经低阻线(LIP)
这个测试法使用的是特制电阻测定仪,测试电源为低频脉冲电源。电源的两个电极是探测电极和参考电极。参考电极拿在受试者手上,我们用探测电极对古典经脉线沿垂直方向进行扫描。于是发现当探测电极触及受试者经脉线时,电阻会突然下降,这是一个低电阻点,称为循经低阻点(LIP),我们在受试者身上用绿点表示。当把所有的低电阻点连成一条线时,它也正好和古典经脉线一致,并且和用电激发下的机械探测方法测出的红点连线重合在一起。
3.叩击声音探测法(经络的高振动声特性)——循经高振动声线(PAP)
使用尖头橡皮锤和医用听诊器也能测出经脉线。具体方法是:用小橡皮锤按第一种方法在受试者身上沿古典经脉线进行垂直叩击,叩击力量要均匀。每当小锤叩击到经脉线上时,就会听到一个音量加大、声调高亢洪亮,如叩击在空洞地方的那种“空空”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经络的高振动声,把这种点叫做高振动声点,并用蓝点标记。待把所有蓝色的高振动声点连成一线,恰好又和前面的红点和绿点连线相重合。我们把依据敏感性、低阻抗和高振声的特点测定出来的经脉线叫做“实验经脉线”,它只有1毫米宽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终生不变的。
在实验中,我们还有三点令人兴奋的发现。
第一,用上述三种方法测出的胃经在小腿上的实验经脉线和《内经》中的描述一样,具有两条而不是目前常用的经络图上所记载的一条线。这两条线在膝下三寸之处会合成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著名的长寿保健穴位——“足三里”所在处,也只有1毫米宽度。
第二,在胸部的胃经循行到乳头中点下的乳根穴,呈折线循行到胸部近中线,然后继续平行而下,这条实验经脉线的循行路线竟然也和古典图谱及铜人模型标记吻合。
第三,经过胸部的其他三条经脉(脾经、肾经和任脉)的实验线也同样和铜人图吻合。因此,对于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能够这样精确地测绘出如此复杂的经络循行图,确实令后人感到震惊和钦佩。
总之,上述三种现代生物物理科学方法证实了中国古代《黄帝内经》中论述的14条经脉的存在。另外,我们还通过形态学方法,发现经络的三种特性都可以在显微镜下找到其存在的根据。这就是经络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立体结构调整控制系统。
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外还有很多学者,分别用声学、光学、电学、热学、核学及化学等多种手段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为今后深入探讨其气血运行作用原理和实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